本月早些时候,上海市民路过黄浦区东部时,可能偶然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景象:一座“步行”建筑。 一所有85年历史的小学被整体搬离地面,并采用被称为“步行机”的新技术重新安置
上海一所小学校舍搬迁 据该项目的首席技术主管兰武基(Lan wuki)介绍,在该市最新的历史建筑保护行动中,工程师们在这座5层楼高的建筑下安装了近200个移动支架。 支架的作用就像机器人的腿。他们分成两组,轮流上下,模仿人类的步伐。兰说,附加的传感器有助于控制建筑的前进,他在2018年开发了这项新技术。 他说:“这就像给大楼拄拐杖,让它能站起来然后走路。”。 这家公司拍摄的一张时间倒影显示,学校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。 根据黄浦区政府的声明,拉格纳小学是1935年由上海原法租界市政局修建的。它的搬迁是为了给一个新的商业和办公大楼腾出空间,它将于2023年完工。 兰解释说,工人们必须先在大楼周围挖掘,在下面的空间里安装198个移动支架。在建筑物的柱子被截断后,机器人的“腿”随后向上延伸,在向前移动之前将建筑物抬起。 在18天的时间里,这座建筑旋转了21度,移动了62米(203英尺)到了新的位置。搬迁于10月15日完成,老校舍将成为文物保护和文化教育中心。 政府声明说,这项工程标志着上海首次采用这种“步行机”的方法来重新安置一座历史建筑。 几十年的毁灭 近几十年来,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,许多历史建筑被夷为平地,成为闪闪发光的摩天大楼和办公楼。但是,人们越来越担心全国各地因拆迁而失去的建筑遗产。 一些城市发起了新的保护和保护运动,有时包括使用先进的技术,使旧建筑能够重新安置而不是拆除。 官方对历史建筑的漠视可以追溯到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统治时期。在1966年至1976年这场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期间,无数历史建筑和古迹被摧毁,这是他与“四旧”(旧风俗、旧文化、旧习惯、旧观念)的战争的一部分。 “快进”中国能保护自己的过去吗? 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,建筑保护的呼声再次高涨,中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文物保护法之前,对一些建筑给予了保护地位。在随后的几年里,建筑、社区甚至整个城镇都得到了国家的支持,以保持其历史风貌。 然而,无情的城市化继续对建筑遗产构成重大威胁。出售土地也是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,这意味着具有建筑价值的建筑往往被出售给房地产开发商,而房地产开发商并不优先考虑保护。 以北京为例,据中国官方报纸《中国日报》报道,1990年至2010年间,北京1000多亩历史悠久的小巷和传统四合院被毁。 中国是否应该迁移历史古迹? 在21世纪初,包括南京和北京在内的城市,在抗议旧街区消失的批评者的推动下,制定了保护历史遗迹的长期计划,引入了保护建筑和限制开发商的保护措施。 这些保护工作采取了不同的形式。在北京,一座几近破败的庙宇被改造成了餐厅和画廊;而在南京,一座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院被修复成原来的样子,还增加了一些设施,以供现代使用。2019年,上海迎来了坦克上海,这是一个艺术中心,建造在翻新的油罐上。 “搬迁不是首选,但比拆迁要好,”上海小学的项目主管兰说我宁愿不碰那些历史建筑。” 他补充说,要重新安置一座纪念碑,公司和开发商必须经过严格的规定,例如获得各级政府的批准。 然而,他说,建筑迁移是“一个可行的选择”,“中央政府更加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。我很高兴看到近年来的进展。” 移动纪念碑 在文物保护方面,上海可以说是中国最进步的城市。在著名的外滩区,一些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和经过翻新的新天地社区的19世纪“石库门”(或称“石库门”)房屋的幸存,为如何让旧建筑焕发新的活力提供了范例,尽管人们对重建的方式有一些批评。 该市也有搬迁旧建筑的记录。2003年,建于1930年的上海音乐厅被移动了66米(217英尺),为一条高架公路让路。作为2013年当地重建项目的一部分,正广河大厦(Zhengguanghe)是一座6层楼的仓库,也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一座仓库,后来被移走了125英尺(38米)。 最近,据新华社报道,2018年,上海市重新安置了虹口区一座有90年历史的建筑,这是当时被认为是上海迄今为止最复杂的搬迁项目。 (本文来源:互联网)(责任编辑: 龙景) |